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,一片被苍茫草原与悠远牧歌浸润的土地上,一座4200平方米的民族手工坊正以针线、木料与铜器的碰撞声,续写着千年非遗文化的当代传奇。这里不仅是蒙古族刺绣、四胡制作、蒙古靴工艺的活态传承基地,更成为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复兴的“双创”引擎。近日,记者走进巴林民族手工坊,认识到两位非遗传承人——四胡制作大师乌恩巴雅尔与蒙古靴匠人萨仁格乐,探寻传统手工艺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
“四胡是草原的灵魂,但上世纪90年代差点失传。”老人抚摸着琴箱上的云纹雕刻,“我用做家具的榫卯技艺改良琴身结构,让音色更清亮。”为了攻克马尾弦易断的难题,他跑遍牧区收集数据,最终研发出“三股拧绞法”,使琴弦寿命延长3倍。在对面的工作室内,71岁的萨仁格乐妥善保存了100多年前的传统勾尖靴子、普通靴子、马海、鞋子等共30双。她制作的靴子色彩艳丽、明快、纯厚,用色大胆夸张,无拘无束,展现了传统蒙古靴子的自然美,深受消费者欢迎。制作靴子工序繁杂、难学,在巴林右旗会制作靴子全部过程的人寥寥无几,她在从母亲巴德玛学习的基础上,大胆创新,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
如今的巴林手工坊,早已超越传统扶贫车间定位。在政府指导下,工坊实施线上+线下同步发展的模式,线上充分发挥工坊直播间辐射带动作用,鼓励引导手工艺人才通过开设店铺、直播带货等形式,通过线上互联网销售手工艺品,拓宽民族手工艺人才实践锻炼和创业就业渠道。线下加强各类产品研发制作,将现代设计理念、流行元素与传统民族手工技艺相融合,开发出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的新产品,目前已开发涵盖民族服饰、手工刺绣、民族花帽等手工艺品12大类,近400余个品种。近年来,在手工坊示范带动下,全旗民族手工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,累计安置就业本土人才500余人,辐射带动高校毕业生、农牧民工、就业困难人群6000多人实现就业,每年生产民族服饰、刺绣品、民族乐器等手工艺品约2万余件。
“我们不要博物馆里的非遗,而要市场认可的文化IP。”巴林右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表示。这种理念正在结出硕果:23名传承人通过“传帮带”机制,使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焕发新生,相关文创产品在巴黎时装周亮相,实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时尚的对话。
(文章摘自:大象新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