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子豪,剪纸艺术的非遗传承人。他博采京津冀民俗剪纸的粗犷与江南工笔剪纸的细腻,熔铸 “细腻不失大气,传统饱含新意” 的独特风格。

他与剪纸艺术的缘分,始于童年时奶奶身边那只装满红纸与剪刀的竹筐。彼时,年幼的他常静坐在奶奶膝头,看普普通通的红纸,在奶奶灵动的指尖与锋利的剪刀配合下,瞬息间幻化成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、憨态可掬的生肖神兽。那些流转于纸张间的光影、被赋予生命的图案,如同播撒在土壤里的种子,在他心底悄然种下对剪纸热爱的萌芽,自此开启了与剪纸相伴的艺术人生。

为了探寻剪纸艺术更广阔的天地,长大后的陈子豪踏上了寻访名师、钻研技艺的旅程。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,深入挖掘京津冀地区民俗剪纸的粗犷豪迈,汲取江南工笔剪纸的细腻精巧,将不同风格的技法融会贯通。同时,系统研读《剪纸技艺基础》《中国剪纸艺术史》等专业典籍,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,慢慢打磨出 “细腻不失大气,传统饱含新意” 的个人创作风格 。在创作实践里,陈子豪既深耕传统题材,又积极探索现代表达。创作《二十四节气》系列时,他突破剪纸 “平面化” 的常规呈现,巧妙融入层叠剪纸技法,让立春的柳芽、冬至的寒梅等节气符号,通过多层纸张的剪刻、拼贴,呈现出富有韵律的立体效果,为古老的节气文化赋予全新视觉诠释;面对国潮兴起的潮流,他又将目光投向现代城市,创作《非遗城市印象》,把北京故宫的红墙、上海外滩的轮廓等城市地标,以剪纸艺术重新雕琢,让传统韵味与城市记忆交织融合,收获众多年轻群体的青睐 。

作为非遗传承人,陈子豪深知传承的使命不仅在于守护技艺,更要让年轻人看见剪纸艺术的生命力。他积极走进中小学课堂,开设 “剪纸小课堂”,从基础团花剪纸教起,引导孩子们用剪纸描绘 “我的校园”“我的家乡”,让千余名学生亲身触摸到剪纸的魅力,不少孩子也因这份接触,爱上了这门古老非遗;他还大胆尝试破圈合作,与文创品牌联名推出剪纸书签、手机壳等实用又具艺术感的文创产品,和动画团队携手,让剪纸人物在短视频里 “活” 起来。在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,# 陈子豪剪纸 #话题累计播放超千万次,让剪纸逐步从 “博物馆里的艺术” 走进大众日常 。

在快节奏的当下,陈子豪始终坚守 “慢创作” 的初心,一张纸、一把刀,常常一坐就是数小时。他说:“剪纸是慢艺术,每一刀都藏着耐心与温度。” 谈及未来,他满怀期许,渴望搭建 “剪纸传承工作室”,培育更多年轻传承人;想用数字技术记录剪纸技艺,让传统艺术在元宇宙寻得新的生长土壤。于陈子豪而言,剪纸早已不是简单的手艺,而是他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,他愿以刀为笔、裁纸成诗,让非遗剪纸之美,在岁月流转中永远鲜活、熠熠生辉 。
 
陈先生联系方式:13896338866